
芝加哥市長 Rahm Emanuel 宣布了2017年芝加哥建筑雙年雙年的日期,將在1月7日結束為期4個月的運營。
第二屆的活動由藝術指導 Sharon Johnston 和 Mark Lee 把控,并延續第一屆的成功模式,迎來了來自世界各地554866名參觀者。
芝加哥市長 Rahm Emanuel 宣布了2017年芝加哥建筑雙年雙年的日期,將在1月7日結束為期4個月的運營。
第二屆的活動由藝術指導 Sharon Johnston 和 Mark Lee 把控,并延續第一屆的成功模式,迎來了來自世界各地554866名參觀者。
2017年的芝加哥建筑雙年展在經過了近4個月的展覽、討論、參觀、影片放映及其他相關活動之后,將于下周閉幕。
今年舉辦的第二屆芝加哥建筑雙年展活動是于9月16日開幕的,今年是以“創造新歷史”為主題,并將在閉幕前再進行最后的兩場活動,并于1月7日(周日)閉幕。
下面是關于該項活動的相關信息。
“水平城市”是2017芝加哥建筑雙年展的2個集體展覽之一(另外的一個為“垂直城市”)。藝術指導 Sharon Johnston 與 Mark Lee 向24位建筑師提出任務,以一張來自任何時間段的經典室內照片為參考,重新思考建筑室內空間的狀況。
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是思考如何在形式和方式上,由所選擇的照片推測出一種在更大的水平場地里空間和生活方式的建構。就此來說,一片柱基的大小和位置就是對1947年密斯范德羅為 IIT 在芝加哥的校園規劃進行的直接參考。
本文最初發表在博客芝加哥建筑雙年展上,芝加哥雙年展是北美最大的當代建筑的平臺。2017年的雙年展題為創造新歷史(Make New History),將于2017年9月16日到2018年1月6日之間對公眾免費開放。
當我們提到中國的當代建筑時,總是會聯想到那些由國際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巨型項目,它們經常在設計媒體上被大篇幅提及。從OMA的CCTV央視總部大樓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總部,到近期完成的由MVRDV設計的天津濱海圖書館以及SOM設計的保利國際廣場,這些項目以獨特的體量占據了城市的天際線,宣稱它們的建成便是為了吸引眼球。
除了單體建筑之外,中國的超級建筑熱潮正在迅速生產全新的城市,這一過程原本旨在緩解國內超大都市地區的高密度情況,并給城市生活提供一種新的模式。然而這些高度品牌化的環境正在推動全國性的人口遷移——以農村人口流失的形式——以及社會壓力的出現,與此同時也忽略了那些位于城市中心的中國傳統建筑的魅力。
芝加哥文化中心的第一層,“迷宮”(Labyrinth)—— 2017芝加哥建筑雙年展的那些聚集了展覽和裝置的房間,將參觀者引入到其他參與者對創造新歷史這一主題的反饋當中。這部短片包含了Jürgen Mayer H.,Freek Persyn(51N4E)和 Philip F. Huan(Archi-Union)等建筑師的作品,項目的反思與過程,還有他們參與的北美最大的建筑事件。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巨大的文化轉折,” Jorge Otero-Pailos 表示,“建筑作為文化中最沉穩的產物,是我們通常所期望的那種能夠在這個轉變中保持傳承性的載體。”這個展示了2017年芝加哥建筑雙年展的參與者作品的短片,解答了藝術總監 Sharon Johnston 和 Mark Lee 構想的主題:創造新歷史。
Burnham Prize 2017是一個由 Chicago ArchitecturalClub (CAC芝加哥建筑學會)舉辦的建筑競賽。今年的主題是“穹頂之下”,要求參賽者重新思考已經在幾個世紀內作為建筑一部分的穹頂形式。
參賽者被要求在百年紀念時對被遺棄的圣斯蒂芬教堂(St Stephen’s church)提出一項理論性的建議,挑戰將能量和生命力注入荒涼之地的任務。在 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ale(芝加哥建筑雙年展)上,穹頂的歷史和類型結構被重新考慮作為一個具有歷史的當代建筑。
本文首發于芝加哥建筑雙年展(Chicago Architecture Biennial)專題博客上,該平臺是北美區最大的現代建筑平臺。2017年的雙年展主題為“重塑歷史 Make New History”,于2017年9月16日至2018年1月6日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芝加哥的標志性建筑——論壇報大廈(Tribune Tower)坐落在市區的文化遺產中心已逾百年。宛如古老的教堂尖頂在城市中的非凡地位,它見證了芝加哥的崛起,也在美國百年的成長足跡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看來,它不僅僅是這座城市的“標記”,它所經歷的一切折射出20世紀以來建筑史的種種改變,追溯其過往,我們甚至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圍內城市輪廓線的變遷。
工程師應該設計出一個讓建筑師驕傲的結構。
本次SOM建筑設計院的Engineeringx [Art + Architecture]展示會與2017芝加哥建筑雙年展聯合舉辦,全場傳達“平坦世界”( PLANE—SITE)和“精神空間”(Spirit of Space)兩個重要建筑理念。在ArchDaily的介紹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從草圖設計到建模雕塑,主辦方通過對世界著名建筑設計過程的展現,旨在讓公眾關注工程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
2017年的芝加哥建筑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將向公眾全面開放至明年1月7日,感受過芝加哥文化中心的畫廊和展廳之后,我們將向你介紹最受喜愛的15個裝置。 在 Laurian Ghinitoiu 的鏡頭和駐場編輯團隊的記錄下,這些裝置展現了 Make New History 這一活動的廣度、范圍以及深入程度——而它則是北美最大的建筑活動。
在2017芝加哥建筑雙年展的大型裝置中,6a architects,Barozzi Veiga,Kéré Architecture,MOS,OFFICE KGDVS,以及 Sergison Bates——還有其他一些建筑師——設計并建造了16個5米高的針對1922年芝加哥論壇報大廈設計競賽的迭代作品。
每當人們談論到高層建筑的設計時,通常說的都是當前最具創新性的結構體系。 在本周芝加哥建筑雙年展的展出中,有一個新的展覽,重點展出了SOM建筑事務所制作的高層建筑的創新結構體系。
展出標題:工程x [藝術+建筑],展覽展示出了該公司最偉大成就的概念和造型,包括那些革命性的高層建筑,如約翰·漢考克大廈,威利斯大廈和當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 哈利法塔。展覽通過一系列多媒體手段展示了建筑的設計研發過程:包括手繪草圖,交互式雕塑,身臨其境的視頻,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以1:500比例制作的30個重要高層建筑的結構性框架系統模型。
SO-IL 與 Ana Prva?ki 合作進行名為“L’air pour air”的表演,在第二屆芝加哥建筑雙年展的新聞發布會上亮相。今時今日在全球許多城市中,人們的生存環境已然遭到了影響。因此演出者將自己罩在濾網之中,通過表演,探究這一環境議題。“L’air pour air”的創作人形容這次的表演“既是裝置藝術,也是音樂表演。”創作靈感來自大自然中的茂密生長的植物,引發有關‘人與人、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聯’的思考。